11月24日,指挥家曹鹏先生携手上海城市交响乐团,与大管演奏家陈瑞婕、大提琴演奏家吴和坤一起登上了科勒·星期广播音乐会。三位曾经在不同时代去往不同国度留学的音乐家汇聚于此,奏响音乐里的“故乡与远方”。
音乐会的第一部作品韦伯的《F大调大管协奏曲》Op.75是为数不多为大管创作的珍品。不论是对这部作品还是对大管这件乐器,观众们都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虽然指挥家曹鹏已95岁高龄,站上指挥台时需要搀扶,但是拿起指挥棒的他依旧精神矍铄,苍劲有力的手引领着乐团的方向。作曲家韦伯擅长歌剧创作,这部作品的开头也如歌剧序曲般雄伟,迅速抓住了观众的耳朵,当大管再次用平稳、坚实的声响重复起了这一主题旋律,观众开始欣赏这件独特的乐器所带来的别致声响。一直藏在乐队中若隐若现的大管开始在乐队宽广的铺陈上舞蹈、歌唱。
第二乐章中,大管又化身为花腔女高音,飘忽、朦胧、唯美,似乎将观众带入了田园牧歌般的生活,空旷的田野、延绵的小村落、柔软的阳光,充满着温暖与幸福的感受。
也正是随着器乐的不断发展,大管成为了一个具有多元可能、音域宽广的乐器。协奏曲的第三乐章,我们又听见了大管独有的幽默谐谑的音色。陈瑞婕的手指在按键上跳跃,一个一个悄悄蹦出的音符带着俏皮的意味,在各个声部之间穿梭。
直到主题旋律最后一次出现,大管才开始让音乐趋向于稳定,踩着均匀的四拍子节奏,又回到了第一乐章那般的辉煌,在雄壮的音乐中结束了这部协奏曲。酣畅淋漓的二十分钟,观众重新认识了这件乐器,有些笨拙的外表下,其实有着一颗晶莹剔透的灵魂,可以表达出不同乐思背后的律动。
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 104对于吴和坤来说有着很特别的意义。四十年前,吴和坤就曾经参与曹鹏的大师课,并进行演奏,那时,他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一位学生。而现在,身兼大提琴家、指挥家、华师大音乐学院院长等多重身份的吴和坤再度与指挥家曹鹏一起演绎这部作品,令他倍感亲切。
吴和坤说:“德沃夏克的大提琴作品写得非常好,比他的钢琴、小提琴作品都更能够唤起人们的感动。当年我在申请法国巴黎高等音乐学院的时候,也演奏了这部作品,它对我的影响和意义非常大。上一次演绎这部作品其实已经是很多年之前了,所以今天能够和上海城市交响乐团合作,的确非常兴奋,尤其是时隔多年再度与曹鹏先生合作。我也再次研究了这部作品,想要更好地完成表达。”
对这部作品的极度热爱,让吴和坤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德沃夏克创作这部作品时,得知旧日恋人的身体每况愈下,对故乡的思念也与日俱增,隐没于灵魂深处的激荡与安宁在“坚”与“柔”的两极中不断往复。德沃夏克说:“对它的价值我从不怀疑。”

音乐最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第三乐章中,富有生气的节奏与光芒四射的音色,大提琴演奏起一段桀骜不驯、意气风发的曲调,逐渐发展成咏叹调式的旋律。自由的波西米亚民间舞曲一跃而出,声响上的干净与纯净令人沉醉。吴和坤老师用一个深沉的长音带领着乐队冲向最后的高潮。
吴和坤非常希望上海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乐团可以像上海城市交响乐团一样,为文化发展助力。“我觉得,评价一支乐团是不是职业乐团,不能靠是不是全日制工作,而要听他们的声音。城交就非常专业,他们的声音很有凝聚力。曹鹏老师就是这个团的灵魂,是inspiration,模范作用非常好!他们也会做很多音乐普及上的事情,包括关爱自闭症儿童、音乐课堂之类的,非常让我感动。一定会有更多类似的乐团出现!我期待!”

在演绎柴可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之前,指挥家曹鹏又开启了“曹爷爷讲故事”模式,为大家庖丁解牛,拆解这首乐曲,他让铜管乐声部先进行分句的展示,辉煌的号角,揭开了随想曲的序幕。

曾经留学俄国的曹爷爷始终无法割舍自己的俄罗斯情怀,威尼斯船歌、意大利民谣...乐曲中的诸多元素都会让他想起求学道路上的点点滴滴,关于“老柴”,也关于远方与故土。

每一年,上海城市交响乐团都如约登上星期广播音乐会的舞台。曹爷爷娓娓道来的故事,新锐演奏家的精彩表现,乐坛大师的炉火纯青,都让我们期待着下一个“远方”的到来,而音乐,一直在路上,不会停歇。